top of page

主观想法 |女权运动

Updated: Nov 29, 2024

在某次读书会上,书友问我:“你看了BKK 最新的影片吗?作为女性,你怎么看女权运动?”

我笑了笑,稍作思考后答道:确实,男女在生理构造上有差异,这是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。每个人因基因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,经历自然各异。男女之间的体能平等可能难以实现,但智慧、学历和技能可以缩小这个差距。我相信:“只要社会达成一个共同的价值共识,持续运转的同时确保每个人都能被公平对待。”



我对女权运动的立场声明在前,我支持女权运动。


女权运动的核心是消除性别歧视,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。然而,任何运动都需要保持理性与善意。我希望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冷静看待问题,避免盲目跟风或情绪化的行为。

运动的初衷应是善意的,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,而不是为了制造新的分裂。在表达观点时,我们需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,思考运动的背后目的是什么:

  • 你的行动能否真正推动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?

  • 你是否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了全部责任?

  • 是为了煽动情绪而不考虑后果,还是带着理性与计划实现目的?


行为的意义不在于是否“正确”,而在于是否实现了积极的目标

从无知到觉醒:我的学习之旅

上文是我在未接触任何社会学或女性主义相关知识前的回答。当时的我以为自己的观点足够客观。但在接下来的五个月里,我决定深入研究女权运动的起源、目的及对女性权益的意义。


在阅读相关书籍后,我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局限被逐步打开:


  1. 父权体制的既得利益者

    我从未想过自己曾经是父权社会下的“受益者”。作为一个“家境清寒的乖巧少女”,身边许多男性长辈主动向我伸出援手。回看这些经历,我发现自己是如何在无意识中接受了“弱势女性”的角色,而这种角色定位恰好迎合了父权制的期待。

  2. 厌女倾向的隐形存在 回想过去,我常说:“我不太女性化,比较偏男孩子气。”这种轻描淡写的话语,实则透露出一种对女性特质的抗拒。原生家庭的“男尊女卑”观念无形中影响了我的认知,驱使我远离女性身份的特质。

  3. 社会性别理论的全新视角 社会性别理论教会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经历、认知和环境。过去的很多现象,在新的视角下被解读得更清晰。女性主义让我明白,改变不是对抗,而是觉醒,是对自己身份的接纳与认同。

书籍推荐

如果你也对女性主义和女权运动感兴趣,以下书籍或许会成为你的启蒙:

  • 《一间自己的房间》

  • 《生育制度》

  • 《看不见的女性》

  • 《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》

  • 《透过性别看世界》

总结

通过学习和反思,我逐渐接纳自己的局限,同时也拥抱改变的力量。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认识世界,并用理性与善意去推动世界的进步。

“生活是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旅程,而我选择让女性主义成为其中的一部分。”


ree

我是花花,正在努力让自己能更平衡地看待世界,认识世界,爱上世界。



@ 2019 花与书皆浪漫 , All Rights Reserved 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