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行是什么
- Shevane Hwa
- Jul 18
- 2 min read

当出国不再“高大上”,我开始重新定义“在路上”
小时候听人讲国外多不一样,讲得像一座座通关的副本。没有网络,那些故事就像天书,让我心里痒痒。
第一次出国是在我20岁的时候。长辈们拍着我肩膀,说我厉害,说我有见识。那一刻,我也信了。
然后,我开始疯狂出国。只要能请假,钱包还有余粮,我就在收拾行李。
但渐渐地,我发现「大家都出国了,朋友圈也都在打卡。」“在路上”的浪漫,也变得像团购套餐里的免费赠品:人人可得,不稀奇了。
“行万里路”还成立吗?
曾经人们说“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”。
我赞同这句话,但要加一个补充:“那是网络不发达的时候。”
早年间没那么多书、没有网、语言也成障碍。
很多文化只能靠双脚丈量,靠身体撞见。但如今不一样了。
我认识了世界各地的朋友,在网上访谈、交换观点、观察不同社会的日常。
我意识到,旅行不再是唯一的方式,而是其中一种方式。
它未必比打开YouTube看一个纪录片更“真实”。
旅行于我,是换个地方吃饭、走路和发呆
老实说,很多景点我看不懂。不懂它的历史,不懂它的意义,甚至不懂为什么要拍照。
最让我动容的,不是博物馆,而是路上捧着婴儿的母亲、地铁里会讲中文的老奶奶、夜晚广场上拉小提琴的少年。
偶尔会有瞬间感动,比如在爱琴海看见一栋房子,幻想自己是房子里的人。但那种“哇”的感觉越来越短,浪漫感被稀释了,像掺水的果汁。
于是我开始问自己:
如果旅行只是换个地点吃喝玩乐,那它对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?
真正打动我的,是文化的结构,不是景点的风景
我想理解这个世界的机制,想读懂一座城市的价值观如何形成,想知道为什么有的社会尊重集体,有的社会尊重个人。
我开始明白,旅行于我,不是“逃离”,也不是“刷地图”。
而是用身体作为媒介,用经验作为引子,去触碰那些无法从书里完全理解的文化深处。
它或许可以发生在台北的便利店,也可能发生在家门口那家移民开的餐厅。
所以,旅行是什么?
对我而言,旅行是放下自己的参照系,走进他人的坐标轴。
它不一定非得翻山越岭,有时候,一次深刻的对话,一次主动的文化探问,就是一场旅行。